【贵大声音】着力建设农业强国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4-20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新的发展机遇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我国要实现农业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需要立足中国的国情农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

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建设供给保障稳定的农业强国。一方面,在增产端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要求立足良田粮用的大原则,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努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藏粮于技”重在持续发力、协同攻关,集中力量攻克种源“卡脖子”的问题,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良种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要树立大食物观,充分利用我国林地、草地、山河湖海等资源,发展林下农业和水产养殖。另一方面,在减损端要着力解决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在生产、仓储、加工、消费等过程中存在的“跑冒滴漏”问题,同时要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在全社会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坚持把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落到实处。

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建设农业经营体系完善的农业强国。一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聚合农村闲置土地和资源,鼓励农户加入集体经济组织中,有效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之间的矛盾。二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服务能力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服务体系,坚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大数据、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半径。同时要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优势,搭建小农户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之间的桥梁,让小农户能够共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三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引导一些有潜力的家庭农场共同成立农业合作社,积极发挥龙头农业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构建适度化规模经营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强国。一要构建发展低碳农业的补偿机制。加快完善低碳农业生产补偿的相关法律法规,发放购买低碳新品种或新设备的财政专项补贴,开展公益性低碳农技培训活动,调动农户绿色生产的积极性。二要健全生态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坚持数字赋能农业社会化服务,畅通农户、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科技研发人员之间的交流渠道,努力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三要拓展绿色低碳农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既要在供给端坚持绿色有机农产品“优质优价”,激发农户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又要在消费端引导消费者形成优先购买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偏好,以绿色低碳农产品的市场扩大化促进农业向生态低碳转型。

赓续传统农耕文化,建设农民精神力量充盈的农业强国。一要构建农耕文化传承体系。要运用系统性思维科学谋划农耕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将农耕文化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加大耕读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激发农民胸怀乡土、自觉投身于农业强国建设的热情。二要活化农耕文化资源。激发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既要深入挖掘农业遗迹、农耕服饰等有形的文化遗产,也要注重开发和宣传农耕民俗、农耕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农耕文明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开发特色农耕手工艺品,推动广大农民物质生活的富裕和精神世界的富足。三要增强农耕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农业强国就必须高度重视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农耕文化,运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传播中华优秀的农耕故事和农耕习俗,在春风化雨中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同,增强广大农民对农耕文化的自信。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强国。一方面要构建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多渠道推进农民增收致富。结合实际促进特色采摘、休闲康养、生态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鼓励农民与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合作,不断丰富农民收入结构,逐步补足城乡收入差距的短板,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红利。另一方面要补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设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持续优化城乡之间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的配置机制,实现城乡优质公共服务的资源共享。同时要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推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为乡村生活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场景。

(作者单位:大红鹰dhy备用登录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

此文刊发于2023年4月19日《贵州日报理论版